中醫藥專家“問診把脈”隴藥發展
作者: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萬宏 稿件來源:蘭州日報
6月22日,在隴藥創新發展論壇上,來自全國各地中醫藥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結合多年的實踐,就發展中醫藥產業,隴藥發展各抒己見。
與會專家學者談論最多的話題當數“隴藥的創新與發展”,以及生產優質高效藥,讓老百姓吃上放心、有效中藥。在研討的話題中,有涉及學術層面和管理層面的,也有思考,可探討,有碰撞,可分享的思路和觀點。同時,還就甘肅中藥材生產、產品生產標準、隴藥企業發展,如何面向國際市場,以及甘肅如何從中藥材種植大省轉變為中藥大省、中藥強省,壯大和發展隴藥企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“面對面”的交流與探討,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。
黃璐琦:隴藥發展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再創新
“中藥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。”黃璐琦認為,目前,隴藥發展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再創新。黃璐琦說,隴藥極具特色,其特色首先來自于藥材,甘肅藥材資源豐富,是當歸、黨參、黃芪、大黃等中藥材的主要產地。其次,隴藥具有一定產業和技術的基礎。其中,以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中藥企業提出了“科學中藥”的概念,并擁有濃縮丸等一系列先進的中藥制藥技術,為甘肅中藥發展提供了人才基礎和技術支持。
黃璐琦指出,隴藥發展的再創新,就是要形成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研思路與方法,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醫藥研究方法深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,探索適合中藥特點的新藥開發新模式,推進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。同時,甘肅中藥發展還要將資源優勢發展成產業優勢,滿足國家需求,例如藥物開發、使用都要進行評估,合理使用,要給后人留下資源,不能采光用盡;要服務于精準扶貧、產業扶貧,例如很多貧困縣,都是道地藥材的產地,可以在這些地方發展生態種植,進行飲片加工等。另外,還要開發中藥資源動態檢測系統,搭建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核技術服務體系工作平臺,讓老百姓吃上放心、有效的中藥。
張世臣:發揮隴藥道地優勢打造“甘肅中藥4.0”
“甘肅中醫藥在發展中要把握天時地利,打造中藥產業高地。”張世臣說,隴藥要以傳承為核心,把中藥炮制內涵內化為產業和新密碼;以道地為基礎,變資源特色為產業優勢;以研究為手段,形成中藥工業飲片GPP標準化和規范化體系等。其中,特別要以整合國內目前中藥大品種生產過程中,中藥材炮制環節,如凈制、切制、治粒、制粉、提取等的先進工藝技術為基本方法和手段,開展中藥投料飲片生產技藝傳承、創新和標準化、規范化研究。
張世臣說,甘肅是遠古人類主要聚居地和古代農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,由于地理位置特殊,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和融合,使甘肅成為中外交流通道,悠久人文歷史,多樣的地理氣候環境造就了中藥材品種資源的豐富多樣性,甘肅大宗藥材、民族藥、民間藥均十分豐富,重要資源具有品種多、分布廣、蘊藏量大的特點,歷來為全國中藥材主要產區之一,有“千年藥鄉”之美譽。同時,甘肅天氣干燥,氣溫適宜,適合大宗中藥材的倉儲保管,另有“天然倉庫”之稱。不僅出現“南藥北儲”,甚至近年來已有東南亞、中亞、中東等地的進口藥材大量進入,呈現出國際化的發展趨勢。
張世臣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甘肅將以創新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為契機,不斷完善中醫藥扶持政策。加強中醫藥資源保護利用,推動中醫藥標準化種植,促進中藥產業轉型升級,大力推進中藥材倉儲和電子商務等主要舉措,努力提高中藥產業發展水平,打造“甘肅中藥4.0”。
果德安:標準已成為世界“通用語言”
“標準已成為世界‘通用語言’。”果德安說,目前,中藥標準體系創建與應用是國家戰略目標,中藥質量標準是保證中藥發揮臨床療效和安全的重要基礎。果德安表示,世界需要標準協同發展,標準促進世界互聯互通。我國正在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,以標準助力創新發展、協調發展、綠色發展、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。
“以甘肅主產的當歸為例,其質量標準與很多中藥材一樣尚不完善。”果德安介紹,“中藥質量標準應體現中藥復雜體系特點,需要進行整體質量控制。如果不能確切知道有效成分的含量,藥材的真假優劣無從鑒別,質量自然也無法得到保證。我們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,首先必須分析清楚中藥的成分,尤其是那些真正起作用的。”
果德安表示,“為隴藥在內的中藥材制定完善的質量標準,是我們的目標。同時,我們要兼具完善的標準制定能力和檢測技術儲備,建成一個涵蓋對照中藥材與飲片不少于500種、對照品不少于1000種,以及300種以上中藥材和50種以上中藥大品種信息的質量大數據系統,為中藥質量的檢測提供技術支撐。”
果德安認為,只有建立一個健全龐大的數據庫系統滿足不同層次的中藥藥品檢測,才能從根本上形成有力的市場監管,從而推動我國中藥藥品質量提升,為健全我國中藥標準化技術服務體系,形成中藥標準化建設長效機制做出貢獻。
屠鵬飛:產量質量并重推進中藥質量標準化建設
中藥是一個多成分的復雜體系,中藥質量標準應體現中藥復雜體系特點。中藥質量標準化建設非常重要,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。一是中藥材的生產質量標準控制體系,二是中藥的產品質量控制體系,只有從這兩方面入手,才能保證中藥藥品質量的安全、有效。對于中藥材的生產過程來說,譬如說道地中藥材的種苗育種、栽培種植、田間管理、采收加工等方面必須要有一套操作規范或標準體系,只有通過這樣一套生產過程的控制,才能保證中藥材的質量。對于藥材來說,生產的歷史相對較短。在此過程中,還必須要對中藥材的品種進行優選,才能大規模生產優質藥材。有了優質藥材,才能炮制,并通過規范統一的炮制過程,才能生產出質量優質的中藥飲片。中成藥的生產也是同樣,在提取、過濾、干燥等環節把質量傳遞搞清楚,然后借力生產規范,并嚴格按照生產規范進行生產,才可保證藥品的優質可靠。標準是衡量一個東西合格與否的,藥材的標準是衡量藥品能否上市和臨床應用的,但僅有標準是不夠的,藥品企業把產品質量標準定的越高,所生產的藥品質量就越高,才能保證其上市。否則就會出現同一產品,不同廠家的產品質量存在差異的問題。
作為中藥材種植大省的甘肅來說,如何才能做強隴藥,做大中藥產業的問題,屠鵬飛坦言,甘肅只是一個中藥材種植大省,不是中藥大省,也不是中藥強省,首先要把中藥材發展好。其實甘肅的很多藥材并非道地藥材,一些藥材是從其他地區引進來的,即使是道地藥材,若不重視藥材質量,只注重種植產量,實際就把藥材給種壞了,會影響中藥的質量。就黃芪來說,原來生長起碼也得有5、6年,現在育苗1年,一年之后就給采挖了,實際影響了黃芪的質量。因為中藥材的品質有一個積累的過程,在短時間里是無法完成的。
郭喜明:注重產業布局利用“規則”優勢
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結合是企業發展的最高境界。雖然甘肅在原料、資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,像當歸、黃芪、黨參等中藥材都是頗具優勢的中藥材。但依然存在上市企業數量少、市值小、占比低等方面的問題。
對于隴藥如何與金融資本對接,促進隴藥產業發展的問題,郭喜明說,首先要打好基礎,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,做好業務架構。其次財務要規范,企業越是在發展的關鍵階段,要注重財務的規范運作,不能有弄虛作假的行為。第三要建立上市團隊,團隊架構要涵蓋財務、法律、金融等方面,并利用好有關“綠色通道”,當然根本來說還是要做好企業的業績。
就隴藥企業來說,要正確處理好企業的控制權和所有權。上市前,藥品企業要規范經營,做好業績,合理利用好增發、并購等外延式的發展方式。因為緊靠自身是不夠的。在制定公司發展戰略時,要把上市作為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步驟來處理,而不能為了上市而上市。尤其要在企業的經營決策、對外投資、股權轉讓、高管聘任等方面規范運作,及時消化不合理產能,要比照上市公司進行。
■專家名片:
黃璐琦,中國工程院院士,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,首席研究員,中藥資源中心主任,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專家指導組組長,科技部重點領域中藥資源創新團隊負責人,部局共建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(培育基地)負責人,曾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。
張世臣,中藥學家,原北京中醫學院(現北京中醫藥大學)教授,中藥系(現中藥學院)主任,中藥研究所所長,衛生部藥政局副局長、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司司長,精通中藥鑒定學、中藥炮制學。現任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藥飲片分會專家組組長。
果德安,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,中藥標準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,上海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。1999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。
屠鵬飛,博士生導師,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化學系主任,創新藥物研究所院長,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主任。
郭喜明:工商管理碩士,注冊會計師,現任華龍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。